以铜为鉴,可正衣冠;以古为鉴,可知兴替;以人为鉴,可明得失。

昨晚家长群又撕逼了,还是那位。
起因很简单,学校老师尝试让班级内小朋友进行作业互批,但是批改的时候或许是批错了,又或许是批得卷面不整洁,于是玻璃心们受伤了,某赑茌又像暴食症发作的BIG·MOM一样在群里开始了无差别攻击,包括班主任都拦不住她,直到凌晨才能量耗净消停下来。这类大戏一般我都不会看直播,毕竟明天早上还要起床。今早看了下来龙去脉,可以拿出来讨论一下。
说事先说结论,愚以为诸君都太操之过急了,且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。
事情的开头是老师发起了一个某作业同桌互批的活动,这其实是一种在我们自己工作中很常见的方法——同行评审(Peer Review),但是结果可能没有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。于是就有部分家长觉得老师不干活,或者有人觉得被批改错的小朋友会从此造成心理阴影。
关于作业互批
首先,老师的这个尝试应该值得肯定。
原因有二:
- 其一:作业互批能让孩子们有机会看到身边同学平时的学习水准。一般情况下,学校作业批改都是一个老师对N多个学生的状态,而对于做作业的学生自己来说,只能看到从老师过来的单方面的信息,对或者错。在互批的情况下,学生自身可以接触到身边同学的作业,可以看到卷面,答题过程和答题结果。一个理想化的结果是,如果批改到的作业是比学生自身的作业质量高的(卷面干净,解题思路清晰或者准确率高),在一定推动力的作用下能够促进这个学生自主自发的进步。
- 其二:在很多情况下,去批改或者评价一个作业或者一个想法或者别的什么成果,会比实际从无到有完成这件事情要容易很多。比如我我现在在写的这段文字,评价老师的这个尝试会比老师实际付出去实施这个尝试容易很多;同时,评价我这段文字的话会比我到现在码下的这758个字要短很多。所以,让同桌互批作业,也是能够促进孩子们思考,并在一定新鲜感的驱动下完成学习。
为什么以上的好处并没有实现?问题在哪里?
愚以为,问题有三:
- 时间。无论是什么尝试,要达到既定效果必须要给予一定的时间。就好比你修了条高速公路,你能指望在落成的第一周就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么?开学这不也就一周不到的时间么?
- 跟进。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朋友,这样的一个新的方式是需要老师再过程中密切关注的。就好像公司的核心系统刚上线了一个影响整个流程的新功能,这还不得安排一段Hypercare?但是注意,这里不是说二年级小朋友不能做同行评审,毕竟我们自己做同行评审的两个人的知识水平也是相当的。
- 沟通。这个可能是最大的问题。毕竟家长们忽然看到作业本上的涂鸦(我猜的)和从孩子们口中听到的可能在语气上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误会。不过一定程度上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情有可原,毕竟教师这个职业对于人数最大的干系人主要是一个输出的过程。
关于群内撕逼
只有一句:公共场合嚣张的女人迟早坑老公。